沈海濱攝
憨厚俏皮的老公公和身穿紅肚兜的老婆婆正在河邊放鴨。突然,一只狐狸竄到鴨群中,夫婦倆使出全身力氣用竹筐撲打。狡猾的狐狸忽而爬到椰子樹上,忽而潛入水中,老兩口忙得不可開交……臺上嗩吶鑼鼓齊鳴,臺下觀眾捧腹大笑。
這不是喜劇電影,卻比電影更立體生動。這就是逐漸為世界熟知的越南水上木偶戲。
一個長方形的水池,竹簾將它一分兩半,前面亮堂,後面昏暗。竹簾前,一個個半米多高的木偶在水面上時而翩翩起舞,時而跳躍翻騰;竹簾後,表演者手持掌控木偶的竹竿,通過竹竿上的引線操縱木偶動作。在為觀眾帶來陣陣歡笑的同時,這些表演者始終都浸泡在齊腰深的水池裏。水池兩側搭有兩個小舞臺:藝人們用嗩吶、鑼鼓、獨弦琴等奏起歡快的樂曲,歌者伴隨著劇情,吟唱悠揚的小曲,與舞臺中央的木偶表演遙相呼應,為觀眾奉獻著獨特的視聽盛宴。
越南的水上木偶戲起源于北部紅河三角洲,據說已有上千年歷史。紅河三角洲水量豐沛,河、湖、塘、池眾多。獨特的自然條件為水上木偶表演提供了舞臺。每到農閒時節,或節慶時刻,活躍在鄉村裏的水上木偶戲班便會為鄉親們表演。
除了活躍在越南北部鄉村的水上木偶戲班外,河內市的升龍水上木偶劇院和越南水上木偶劇院,以及胡志明市水上木偶劇院等也是水上木偶戲的主力軍,劇院上演的劇目包括充滿鄉野氣息的《插秧》、《鬥水牛》、《賽龍舟》、《狐狸偷鴨》,歷史題材的《黎王還劍》、《縣官出遊》、《李太祖遷都》以及北部民間歌舞等。
在河內水上木偶劇院看戲時,一對父子陶醉的神情感動了我。父子同時笑,笑因卻不同:一幕幕熟悉的場景,讓父親回想起兒時在鄉間觀看水上木偶戲的歡樂時光;生長在都市裏的孩子,和池塘、水牛的距離已越來越遠,水上木偶戲如同打開了鄉村生活的一扇窗,可以讓孩子在好奇中追溯民族文化的根脈。
如今,水上木偶戲以已成為外國遊客到河內、胡志明市旅遊時的必選項目。在人頭攢動的劇場裏,近九成觀眾是外國人。只要花上12萬越南盾(約合36元人民幣),就可以欣賞到長達45分鐘的水上木偶表演。雖然外國人聽不懂那抑揚頓挫的越南語對白,卻絲毫不影響他們觀看的興致。坐在我身旁的一位日本朋友問我控制木偶的機關在哪?我笑而不答,請她邊看邊解密。演出結束後,當藏在竹簾後面的表演者走到前臺謝幕時,她恍然大悟,嘖嘖稱奇。也許這正是水上木偶戲的魅力所在吧。
雖然水上木偶戲與越南北方農業社會生活緊密相連,對白和唱腔均為北部方言,劇目內容也極具地域色彩,但是在南方表演,同樣受到觀眾的歡迎。從南部前江省到胡志明市觀看水上木偶戲的陳文德認為,“傳統藝術的魅力不會因地域、年齡差別而減少。只要是民族的東西,就容易引起共鳴。”
不過,多次觀看水上木偶戲後,陳文德也感到,“每次演出都是老樣子,似乎沒什麼新變化”。這也是越南傳統藝術面臨的共同問題:是固守還是創新,是堅持原汁原味還是與時俱進?越南鄉村的一些水上木偶戲班也面臨著劇目陳舊、演員青黃不接等問題。隨著人們娛樂方式日益豐富,水上木偶戲演出市場逐漸萎縮。由于收入較低,年輕的編劇和演員對水上木偶戲的熱情降低。與此同時,戲班的微薄收入不足以制作新木偶道具,只能對現有木偶進行小修小補。
梅香在胡志明市水上木偶劇院已從事表演近10年,說到對這份職業的鐘愛時感慨萬千:“水裏水外都難舍這份木偶情緣。水上木偶戲已經陪伴我們1000年了,我們有義務將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。”
- Apr 02 Mon 2012 17:52
越南水上木偶戲表演
close
.........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